一种黄冠梨保鲜剂配方及应用方法
黄冠梨是我国重要的梨栽培品种,是以雪花梨和日本新世纪梨杂交培育而成,果实为椭圆形,其果实饱满,果面光洁,果点小而密,果肉洁白,果心小,肉质细腻、松脆,汁液含量丰富,风味酸甜适口,并具有浓郁的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另外,黄冠梨还有清心润肺、止咳定喘、润燥利便、醒酒解毒之功效,适宜各类人群食用。黄冠梨以其外优、结果早及连年丰产等诸多优良特性,受到果农的青睐,其适应区域广,不仅适宜在黄、淮、海大部分地区栽培,而且亦适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多数地区栽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黄冠梨在采收之前临近成熟期时,如遇降雨降温天气,果实表面极易产生果皮褐斑,呈现不规则形状,似鸡爪,故名“鸡爪病”,发病率严重时可达60-70%,病果外观品质极差,商品价值大大降低,往往对果农和保鲜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有研究表明,黄冠梨“鸡爪病”是果实对逆境胁迫下的一种应激反应。朱向秋等人研究认为黄冠梨鸡爪病是一种果皮生理病害,尤其是套袋果发病严重(朱向秋等,“黄冠梨鸡爪病研究现状及展望”,2009年,09期,河北农业科学);马文会等人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加重黄冠梨鸡爪病病害发生,高接树果实发病率显著高于定植树,长果枝结果的果实发病重,短果枝发病轻,近成熟期较大降雨明显加重该病的发生(马文会等,“黄冠梨鸡爪病发病特点研究”,2007年01期,河北农业科学);孙蕊认为不同年份、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树龄、不同管理等造成黄冠梨鸡爪病的发生不同(孙蕊,“河北辛集黄冠梨鸡爪病的发生及预防措施”,2012年08期,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关军锋等研究表明,黄冠梨果皮中低的Ca含量以及Ca/Mg、Ca/K、Ca/(Mg+K)比值可能是果皮发生褐变的重要原因(关军锋,“黄冠梨果皮褐斑病与Ca,Mg,K营养的关系”,2006年03期,华北农学报)。可见,黄冠梨鸡爪病的采前影响因素是很多的,黄冠梨鸡爪病采前防治比采后防治的难度要大。黄冠梨果实为呼吸跃变型,采后成熟时有一个明显的呼吸高峰,高峰过后果实开始发生生理衰老,逐步失去耐贮性。而且,黄冠梨果肉嫩脆,组织易受机械伤,从而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造成黄冠梨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易腐烂,品质下降。目前针对黄冠梨保鲜的研究及其应用多集中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商业生产中主要是采用缓慢降温的方式控制采后贮藏中黄冠梨鸡爪病的发生,这种方法较有效地抑制了果皮的褐变,但是其操作较麻烦,降温需要15~20 天,由于降温慢,梨品质明显降低(为了保持黄冠梨的品质,采后需要尽快降温至0℃左右),贮藏后期或出库后流通和货架期内腐烂率、果柄干枯率都较高,果实口味也不好。上述研究所涉及的处理及应用均为采后处理,无法解决黄冠梨采收之时的保鲜问题,而黄冠梨采收期鸡爪病的发病率,严重时达60-80%,造成的损失惨重。
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科研人员现推荐一项一种黄冠梨保鲜剂配方及应用方法,该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黄冠梨保鲜剂对黄冠梨采前鸡爪病防治效果好,诱导并增强果实的抗性,提高果实应对逆境的能力,达到抗逆并增产的作用;2.该黄冠梨保鲜剂采前处理黄冠梨后,能够降低黄冠梨鸡爪病的发生率,提高黄冠梨采后耐贮性;3.可制备成水剂、可湿性粉剂、可分散粒剂,剂型多样化,使用灵活;4. 该技术保鲜剂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将该一种黄冠梨保鲜剂配方及应用方法及技术方案实施例介绍如下供研究交流参考:(241211 233591)
该项目由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多位专家根据目前国内该领域最新技术推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包括技术工艺、技术创新、技术配方、方法步骤及实例等方面的推荐,供同仁参考交流,鉴于技术配方的特殊性不接受退款,请根据需要斟酌后支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