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螯合剂连续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方法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三致物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同时,重金属在土壤系统中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600万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大部分已失去了耕种的意义,使得本身就很有限的耕作用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农田中的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大大地限制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农产品出口,对经济效益的增加,以及人体的健康和安全也是严重的阻碍。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因此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探索和开发新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技术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植物修复已逐渐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的螯合诱导植物提取技术被认为是利用植物去除大面积轻度到中度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重要方法。土壤中生物可提取的重金属含量是决定植物重金属吸收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金属本身的特性在土壤中生物活性较低,阻止了植物提取过程。螯合剂能显著提高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而提高植物的重金属吸收。EDTA是最广泛应用的螯合剂,与多种金属能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其中,EDTA对植物Pb、Zn的吸收促进效果尤为显著。但是EDTA不易降解,因此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低修复效率和高环境风险是螯合剂诱导植物提取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其环境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地下水的污染。因此开发有效、安全的螯合剂和强化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螯合剂诱导提取法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应用包膜型控释螯合剂用于植物修复可能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
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科研人员现推荐一项一种利用螯合剂连续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方法,该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螯合剂连续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方法,以是应于实际土壤大面积连续修复,有效提高螯合效率,并有利于螯合剂的后续处理。该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 该技术的修复方法,通过选用螯合剂和苎麻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他们联合作用修复土壤的能力;本发明采用了包膜EDTA螯合剂,具有缓慢释放的特点,因此对植物的毒害较小,能在植物生长的整个阶段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降低了生物稀释作用,提高了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该技术选用合适包膜厚度的包膜EDTA螯合剂的释放效率与苎麻的生长周期形成协调的有机配合,进一步增强了土壤修复能力。2. 该技术的修复方法,螯合剂与土壤的结合方式是通过多次试验后得出的优化方法,螯合剂在土壤中的加入量使他们之间形成合理配置,加上必要的预处理,使得其具有适用于实际大面积土壤修复及对土壤的连续修复的效果,并且可以实现高螯合修复效率。3. 该技术的修复方法成本低、修复效率高,修复后的后续处理简单,有利于土壤的进一步利用,尤其适用于需要多次连续式的土壤修复技术,潜在经济效益可观,容易推广应用。4. 该技术建立的修复模式系绿色原位修复,所收获的地上部进行集中安全填埋或焚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修复进程不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并有助于改善土壤因重金属污染而引起的土壤退化和生产力下降,恢复并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现将该一种利用螯合剂连续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方法及技术方案及实施例介绍如下供研究交流参考:(211611 411515)